第123章:翰林院(一)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我的歷史聊天羣 > 我的歷史聊天羣 > 

第123章:翰林院(一)

第123章:翰林院(一)

此次華夏帝國第一次科舉三甲,一共一百六十人,其中一甲三人,二甲五十六人,三甲一百零一人。

特別的是,一甲三人,狀元,榜眼,探花中,探花是女子,名爲宋鈺瑛。

除此之外,二甲有兩位女子,是任彩依和馮萱萱。三甲中也有兩位女子,分別是徐文秀和譚敏。

也就是說,華夏帝國第一次科舉,一共九位女子參加科考,就有五人名列三甲!

而這次科舉一共六百多人蔘加科考,三甲一共才一百六十人,比列不大不小。

女子,破天荒的可以參加科舉,而且還有五人及第,更令人震驚的是探花還是一位女子。

這一點,成爲最近的一個熱點話題,許多人震驚,有不少人心中對此很是質疑,尤其是那些十分瞧不起女子的人,他們覺得太荒唐,荒繆!

各種說法的都有,尤其是那些落榜的人,難免會有抱怨和怨恨的。

不過,也許是畏懼新王朝和天下還戰亂,很少人會明目張膽的跳出來搞事情。

……

京城,前明朝駙馬馮炳文府,近幾日都是張燈結綵,一片喜慶。

因爲,馮府一次出了三個進士。

大堂內,馮炳文,朱氏(前公主),和他們的兒女:馮德功,馮德名,馮萱萱,相聚在一堂。

馮炳文和朱氏兩人臉上都是洋溢着幸福,自豪的笑容。

他們都沒想到,自己兩個兒子這次科舉都名列三甲之中。很意外的是,偷偷跑去參加科考的女兒也中舉了。

要說之前還對女兒馮萱萱偷偷跑去科考的事情還有責怪,現在已經化爲喜悅。

馮府,一次除了三個進士,可是出盡了風頭。

爲此,有人更加懷疑:大明王肯定和明朝朱家有淵源,所以才照顧朱家之人,才故意任用朱家的人!

當然,也有流言飛語,說這次科舉有失公允之類的。

可是,這些馮府都不太在意。

馮府三人中舉,馮德功,馮萱萱名列第二甲,馮德名名列第三甲。

馮萱萱比她二哥的名次還要高不少,讓其父母刮目相看,同時也讓馮萱萱爲此自豪不已。

“父親,母親,我們馬上要前往翰林院,可不能遲到,把我們找來這裡,有什麼事?”

馮萱萱心裡很亢奮,心已經飛到了翰林院。

作爲一個女子,第一次參加科考,還名列第二甲,還能進入翰林院……一般人都會興奮不已,何況是她呢!

“萱萱,記住,你現在已經是有功名在身,同時作爲女子,不能再像以前任意妄爲,要嚴守禮法,懂得知書達禮,要有矜持!”

作爲母親,又是前朝公主,朱氏看起來言行舉止很是端莊,儘管疼愛女兒,也爲她中舉而驚喜,但也擔心女兒的性格,去了翰林院會不會出事。

所以,這幾日不停的囑咐馮萱萱。免得她惹事,連累一家人。

馮萱萱點了點頭,但臉上卻嬉笑着,一看就是沒太把她母親的話重視起來。

馮炳文看向馮萱萱,原本帶着笑容的臉,變得異常嚴肅起來,道:“嚴肅,我和你們母親所說的都是十分嚴肅而重要的事情,關乎馮家的未來。”

說着,擡手指了指馮萱萱:“尤其是你,把平時嬉皮笑臉都收起來。翰林院是什麼地方,一步犯錯就可能身敗名裂,很可能誅連家人!

因此,你們到了翰林院,言行舉止,千萬,千萬,要小心謹慎,多看,少說,小心禍從口出……”

馮炳文滔滔不絕的說着,這些話,這些天他已經說了很多次了。

……

今日,也是名列三甲之人,正式進入翰林院的重要日子。

此次,科舉後名列三甲的進士進入翰林院與以前的朝代都不通。

就以明朝爲列,首先,三甲過後還有一個殿試,最終確定狀元,榜眼,探花的人選。

可是,這次沒有殿試,直接通過試卷來定的。

另外,名列三甲之人,在進入翰林院前,是要通過一個朝試的,也就是還要參加一次考試,通過者才能進入翰林院,會被賜予“庶吉士”。

在明朝,不是所有名列三甲之人都能進入翰林院的。

進入翰林院,就意味着仕途更加好,能更快獲得不錯的官職。

而沒有進入翰林院的人,自然待遇很差。有的人雖然名列三甲,但是沒有進入翰林院,等了十幾二十年甚至更久才被任命的人也有。

可見,在明朝,能進入翰林院,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然而,這次,在華夏帝國,名列三甲的一百六十人,全部都可以進入翰林院,沒有什麼朝試!

儘管如此,這次名列三甲之人進入翰林院,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這不,大明王王宇,六部尚書:吏部尚書張良,戶部尚書諸葛亮,吏部尚書陳確,刑部尚書於學珍,兵部尚書溫鍾瑞,工部尚書曾輝等人,還有湯若望等大臣,都來到了翰林院。

刑部尚書於學珍站在工部尚書曾輝身旁,小聲說道:“不經過朝試,所有名列三甲之人全部進入翰林院,真的合適嗎?”

想起曾經進入翰林院的心酸歷程,刑部尚書於學珍感慨良多。

然而這位華夏帝國的真正掌控者大明王王宇,行事太過異常,這次科舉已經被他搞得面目全非。

許多官員心裡是有不同意見的,只是大明王王宇一再堅持,加上吏部尚書張良和戶部尚書諸葛亮等人的支持,有意見也只能“保留”。

對於,張良和諸葛亮的名字,已經在華夏帝國官場,尤其是在京城官場中,已經習以爲常。

除了知道內勤的,其他人根本不會想到張良和諸葛亮是歷史上的人,跨越歷史,跨越世界來到華夏帝國這個世界的。

“拭目以待吧。”

工部尚書曾輝苦笑,對此他還能說什麼。

既然成爲了華夏帝國和大明王王宇的朝臣,自然不能違背大明王王宇的意思。

……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