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登基之餘波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806章 登基之餘波

第806章 登基之餘波

崔耕納悶道:“什麼叫本官有私心?樑王千歲,飯可以亂吃,話卻不能亂說。”

“本王這麼說,當然是有自己的道理。”武三思侃侃而談,道:“首先,陛下本就是天子,二十年前已經登基過一次了,現在只是復位而已。再謙讓的話,恐怕就不是讓天下人以爲殿下品性高潔,而是認爲陛下虛僞之至了。其次,既是復位,儀式就不那麼重要了。完全可以今日稱帝,改日再舉行登基儀式嘛。最後,正是因爲軍心不穩,太子殿下才要趕緊登基,讓那些心懷叵測之徒,死了那條心!”

崔耕道:“那你說本官有私心又怎麼講?”

“哼,今日之事,分明是在大家的勸諫下,陛下禪位於太子。瞧你剛纔說的,什麼太子殿下迫不及待啊,倉促登基啊,難收衆心啊,好像這皇位是當太子殿下搶來的似的。你不就是想突出自己在這事兒上的功勞嗎?本王說你私心太過,又有何不可?”

“此言有理,樑王千歲說得甚是。”袁恕己首先幫腔。

“陛下並未做任何抵抗,就交出了天子九寶,確實是禪讓啊。君賢臣明,母賢子孝,實乃國家之幸!”

“崔相剛纔那麼說,實在是有些不大合適。”

……

人們議論紛紛,崔耕聽了直感覺一陣寒意從心頭涌起。

很明顯,這些人都在睜着眼說瞎話。今天就是很明顯的軍事政變,怎麼成了母賢子孝的禪讓呢?

那麼,他們到底爲什麼要撒謊?無疑是因爲自己立的功勞太大。玄武門是自己開的,二張是自己殺的,玉璽是自己捧出來的,全程根本就沒其他人什麼事兒!這些人的心中,能舒服得了嗎?

所以,他們就拼命否認今日軍事政變之事,自己的功勞也就沒那麼大了。

這他孃的都是什麼事兒啊!

看着老爺子張柬之都搖頭晃腦地加入議論,一時間崔耕真有些心灰意冷。

他頗爲蕭索地道:“今日確實是陛下禪位給太子殿下。”

李顯自然也不願意擔上逼母讓位的惡名,道:“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那朕今日就算復位了?”

“參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衆人齊齊跪倒在地。

……

到了現在,這場影響深遠的政變,就算徹底結束。

當天晚上,李顯夜宿大明宮,由觀國公楊慎交、鬱林侯李千里宿衛。

第二天,宮內的鐘聲,和往常一樣準時響起,它原來的主人卻已經淪爲階下囚。

百姓們清早起來發現,朱雀大街上,挑起了四顆人頭,正是張昌宗、張易之、張同期和張同休的。

王同皎是個英雄,不屑於濫殺無辜,昨夜他連續帶兵搜捕,也只殺了張氏餘黨二三十人。

這裡面並不包括鄭和宋之問。

原來,昨晚二人受了張昌宗的命令,將左右羽林軍開離了駐防之地,免得被太子李顯的人煽動作亂。

在聽說了玄武門被破的消息後,這倆人就偷偷溜走了。

第三天,李顯就迫不及待地舉行了新皇復位的儀式,韋香兒被封爲新朝的皇后。

李顯所有的女兒都被封了公主,三個兒子李重福、李重俊、李重茂盡皆被封爲親王,早死的李重潤被追封爲“懿德太子”。

雖然人們竭力淡化這場軍事政變,但該賞的還是要賞的。

相王李旦加號安國相王,拜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太平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

張柬之爲內史、鳳閣鸞臺三品;崔玄爲夏官尚書,袁恕己爲同鳳閣鸞臺三品;敬暉、桓彥範皆爲納言;並賜爵郡公。王同皎爲右千牛將軍、琅邪郡公,李湛爲右羽林大將軍、趙國公……等等,就連高仙芝都封了密雲縣侯,封常清爲四品宣威將軍。

唯一奇怪的是,關於崔耕的封賞一直沒定下來。

崔耕對此事倒是不着急,反正李顯已經答應把李裹兒許配給自己了。天子金口玉言,他總不能說了不算吧?李顯最寵李裹兒這個女兒了,哪怕看在女兒的份兒上,也不能虧待自己不是?

總而言之,朝廷上下大部分得了封賞,一片喜氣洋洋。

老百姓也高興啊,張氏兄弟的親戚朋友們,多有在長安行不法事的。趁着崔耕不在的那些日子裡,他們不知弄得多少人家家破人亡。

如今張氏被一掃而空,不知多少人點燃了爆竹,不知多少人歡呼雀躍,不知多少人買了香馬紙錢祭奠先人,至於在酒肆中大肆慶祝的更是再所多有。

還有個傳奇故事,在長安城內流傳。

據說,張昌儀新建了一座府邸,非常豪華,遠超王公。

某日夜間,有人在他大門上寫道:“一兩絲能紡幾日線?”。那暗含的意思就是,你張昌儀那點福分,哪配住這麼好的宅子?你住這宅子折壽啊!

張昌儀見了,命人擦掉。可說來也怪,第二天那門上又出現了這句話,“一兩絲能紡幾日線?”

張昌儀又命人擦掉,翌日,這句話又在他的大門上出現了。

最終,張昌儀忍無可忍,命人拿筆在下面寫道:一日即足。

從那以後,那字跡就不再出現。

這件事之後不久,張昌儀的腦袋,就被掛在了朱雀大街上。

別管這故事是真的假的吧,百姓們樂見張家倒臺總是真的。

總而言之,這些日子,長安的軍民人等,真是像過節一樣開心。

當然了,些許不和諧的音符,也是有的。

十日後,李顯下旨徙“則天大聖皇帝”於大安宮。大安宮在西內苑內,條件雖然說不上多差,但也絕談不上多好。

當初,李淵爲太上皇,就是被李二陛下遷居於此。

武則天移宮當日,有一紫袍官員送行,當道大哭。其人正是春官尚書姚元崇。

有人勸他說:“你現在哭是什麼意思?你知不知道,自己馬上就要大禍臨頭了!”

姚元崇滿不在乎地道:“我服侍則天皇帝日久,今日辭別陛下,心不能忍,當然要哭了。這麼說吧,我之前跟大家一起誅張逆,是爲了盡人臣之義;今日辭別舊君,也是爲了人臣之義。就算因此獲罪,也是心甘情願。”

表面上看,姚元崇這番話,真稱得上是義正詞嚴,一副忠臣孽子的模樣。不知多少人聽說了這事後,連挑大拇哥,稱讚姚元崇是大大的忠臣一名。

然而,在明眼人看來,這卻是在給當今皇帝李顯上眼藥呢。

哦,你姚元崇這麼幹算是忠了,那作爲武則天的親兒子,下旨逼武則天搬家的李顯又是什麼?

甚至有機靈的人想到,姚元崇是相王李旦的人,他整這出幺蛾子,是不是李旦指使的呢?畢竟在李顯的封賞中,對原來自己一系的人慷慨得很,對李旦乃至太平公主一系,就吝嗇多了。

李顯對此事倒是處置地雷厲風行,第二天就下旨,令姚元崇出外,爲亳州刺史。

另外,姚元崇一案也提醒他,該儘快定下對崔耕的封賞了。

這事兒的關鍵就在於,崔耕現在才三十多歲,已經位極人臣,又尚了公主,封賞的空間太小。現在就一步到位了,以後可怎麼辦?再說了,加一點點賞賜,也實在拿不出手啊!

正在李顯一陣爲難之際,同鳳閣鸞臺三品袁恕己請求覲見。

君臣見禮已畢,袁恕己的第一句話,就令李顯怒火沖天,道:“陛下是在發愁該如何封賞崔耕吧?微臣以爲,着實不宜對其加官進爵。”

“你說什麼?”李顯好懸沒氣樂了,道:“袁相,你和崔相不合人所共知。今天你故意在朕的面前,拆崔耕的臺,是認爲朕乃是一名無道昏君嗎?”

還有句話他沒說出來,崔耕是朕的女婿。疏不間親的道理,你懂不懂啊?朕看你是腦子進水了。

孰料,袁恕己卻不換不忙地回道:“陛下息怒,且聽微臣把話說完。待我說完了,若您認爲我說得沒有道理,儘管以誣陷大臣子之罪,對微臣任意發落!”

“好,你講!”

“微臣以爲,崔耕不宜加官進爵的原因有四……”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