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三方皆有寶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871章 三方皆有寶

第871章 三方皆有寶

崔耕胸有成竹地道:“那是自然,傲晴你就請好吧!”

“你到底準備了什麼寶物?”賀婁傲晴還是有些不放心,道:“十大寶物大多有主,時間上也來不及啊!”

“嘿嘿,沒有寶物,咱們臨時做一個不就行了嗎?”

從第二天開始,崔耕就向楊崇仁要了工匠和材料來,在一處小院內“叮叮噹噹”的做起了“寶物”。

這就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崔耕要的材料,都是普通的粗陋之物,跟所謂的“十大寶物”,哪樣都不挨着啊!難道,他還真有點石成金之能不成?

然而,無論是誰,包括王元寶和賀婁傲晴,都不準進入小院之內。衆人也只得暫時把好奇埋在心裡。

眨眼間,第三天到了。

除了李隆基主僕、鄭普思父子之外,楊家莊還來了一個特殊的客人,正是淄州刺史薛樹。

楊家莊客廳內。、

見禮已畢,略微寒暄了幾句後,薛樹就主動解釋,道:“鄭監正非要下官來做個評判,其實下官德行淺薄,又哪配評判臨淄王、扶陽王和鄭監正的是非了?我就是適逢其會,做個見證而已。”

崔耕道:“薛刺史不必緊張,本王也不是不講理的人,你只要持平而論就成。”

“多謝崔尚書體諒。”

緊接着,楊崇仁道:“現在,三方已經到齊,就請各自出示聘禮吧?不知誰先來?”

李隆基道:“誰先誰後都一樣,不如小王這邊先來。”

“臨淄王請。”

李隆基一使眼色,就有隨行的衛士拿着一個箱子到來,把箱子打開,裡面赫然是一個玉鞍,色呈淡黃,造型古拙。

楊崇仁面色微變,道:“這便是岐王的至寶馬鞍玉嗎?”

王琚侃侃而談,道:“準確地講,此寶叫暖玉鞍。暖玉鞍確實如傳言一樣,冬日放在馬背之上,如坐溫火,實乃天下難得的寶物。”

楊崇仁奇怪道:“暖玉鞍不是岐王之寶嗎?怎麼可能在三日內,從長安送到淄州?”

“三日內從長安送到淄州當然不可能。不過麼……”

“怎樣?”

“臨淄王和岐王兄弟情深,就在臨淄王前往潞州之前,他就把此寶送給了臨淄王。只是沒想到,這場兄弟贈寶之舉,竟促成了一場好姻緣。說起來,臨淄王和令媛的婚事,還真頗有些上天註定、天作之合的意思啊!”

旁邊的鄭雲聽了這話不樂意了,道:“哼,什麼天作之合?臨淄王有寶物,莫非本王就沒有了麼?”

“啊?你有什麼寶物?”

“就是此物!”

說着話,鄭雲拿出一個錦盒,將盒子打開,裡面赫然是一個酒杯,通體青色,其紋理亂如絲麻,其薄如紙,杯足上刻有縷金字:自暖杯。

楊崇仁皺眉道:“這是真正的自暖杯,還是贗品?敢問鄭公子是從何處得到的此寶?”

鄭雲道:“當然是真的自暖杯,楊老爺子不信的話,拿酒來一驗便知。至於本公子因何得到的此寶麼,其實非常容易,本公子買的。”

“花了多少錢?”

“兩百貫!”

兩百貫錢當然不少,但以買自暖被來說,還是價格太低了。楊崇仁道:“那就是旁人不識得此寶,鄭公子撿漏了?”

鄭雲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得意道:“兄弟贈寶算什麼?本公子隨便一買,就買到了自暖杯,看來本公子和令媛纔是真正的天作之合哩!”

楊崇仁不願意看鄭雲這副小人得志的模樣,看向崔耕這邊道:“敢問扶陽王,又有沒有帶來寶物呢?”

崔耕道:“本王不如臨淄王和鄭公子,恰巧得到了大唐十大寶物之一。不過麼,我仿製了一樣寶物清涼扇。”

“啥?清涼扇?”

聞聽此言,衆人盡皆瞠目結舌。

最吃驚的還得說是楊崇仁,他最清楚了,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清亮扇這種寶物。是自己爲了忽悠鄭普思、李隆基等人,才杜撰了一個“清涼扇”的名目,湊成了所謂的“大唐十寶。”

這可奇了,怎麼崔耕竟然造出被不存在的寶物呢?

李隆基也甚是奇怪,所謂大唐十寶:記事珠、遊仙枕、自暖杯、闢寒犀、警惡刀、夜明杖、馬鞍玉、清涼扇、佔雨石。

其中,記事珠、遊仙枕、闢寒犀、警惡刀、照病鏡、清亮扇這些寶物,功能頗多誇張之處,根本就不大可能仿製。

也就是夜明杖、佔雨石、馬鞍玉、自暖杯纔有可能是真正的人造寶物,與傳言相符。

怎麼崔耕不仿造別的寶物,偏偏仿造清涼扇呢?灑上清水,就有寶扇生風?那怎麼可能?

其實,崔耕決定造清亮扇,當然是有原因的。

在歷史記載中,在李隆基當政的開元年間,王元寶成爲了長安首富。

據說,王元寶有一樣寶扇,名曰清涼扇,灑上水之後,颯然生風。

李隆基召見王元寶,命他拿出清涼扇來給自己一觀。

最後,李隆基嘆道:“此龍皮扇也”,將寶扇還給了王元寶。

崔耕自從和王元寶結交後,一直在想,這個龍皮扇到底是什麼原理呢?然而,灑水就能出涼風,這在後世科技昌明的時代都沒辦法解決。難不成,這真是什麼龍皮製出來的扇子?

後來,終於有一天,崔耕豁然開朗。所謂龍者“能大能小,能藏能隱,可動於九天之上,可藏於九天之下”。

李隆基這麼說,是不是意味着,所謂“清涼扇”根本不存在?

嗯,很有道理。要不然,以李隆基的尿性,得了這等堪比後世空調的好物,焉肯又還給王元寶?要知道,這位可是連兒子的老婆都搶的主兒。

不過,這些天的思考,崔耕也沒白浪費時間。至少,他想出了一個替代品。

這纔有了崔耕當初問楊崇仁那句:“再比如清涼扇,撒上清水就能颯然生風。我若是找來一把扇子,點上一把火,也能生風呢?不知行不行?”

幸虧崔耕發明了此物,要不然,李隆基和鄭雲都拿出了大唐十大寶物之一,他可就抓瞎了。

“來人,把本王所制的清涼扇,擡上來!”

“喏!”

封常清、宋根海、劇士開、黃有爲一聲答應,擡着一個物事擡進了大廳。

必須得擡,此物不僅重量不輕,而且體積着實不小。準確地說,這是一個四四方方的大木頭箱子,只有一個不大的口子衝着外面,裡面黑洞洞的,看不清有什麼東西。

楊崇仁道:“這……這是清涼扇?”

“準確地說,是本官仿製的清涼扇。”

“可是……恕小老兒眼拙,此物和扇子,到底有哪點相像了?”

鄭雲笑道:“我知道。扶陽王將此物造的如此巨大,就是爲了在裡面藏一個人。只要裡面那人不斷扇風,不就可以有風從此物裡面噴出嗎?還別說,扶陽王這個耍賴皮的本事,還真是天下獨步啊!”

楊崇仁可不信名滿天下的崔青天會如此沒品,道:“扶陽王,您解釋一下?”

“這又何須解釋?”

說着話,崔耕繞到了這個大木箱的後面,將把手微微一拉,露出了一個小門,道:“本王之所以將此寶做成一個箱子,不過是爲了美觀罷了。裡面到底有沒有人,鄭公子一看便知。”

鄭雲彎着腰進了大箱子,打了火摺子一照,見是一個古怪的機械裝置,並沒有什麼其他人,奇怪道:“就這玩意兒,可以產生涼風?”

“當然?”

“怎麼產生涼風?跟清涼扇一樣,撒上點水?”

“非也,是點火。”

“點火產生涼風,這也太……”

“鄭公子不信的話,一試便知,對了,點火就是點在此地……”

鄭雲順着崔耕的指點,在那機器的底部,點燃了一堆撒上了豆油木材。

烈火熊熊,鄭雲覺得難受,趕緊從那木箱子裡走了出來。

崔耕右手一展,道:“請到前面來。”

“前面幹什麼?對了,你的涼風呢……誒,還真有!”

鄭雲站在木箱特意留出來的口子那,但覺一股颯然涼風襲來,別提多舒爽了,頓時滿臉的不可思議之色。

李隆基也是如見妖魅,道:“崔尚書,你究竟是怎麼辦到的?能否解說一二?”

“當然可以,且聽本官慢慢道來……”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