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記載與真相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116章 記載與真相

第1116章 記載與真相

“你是洛陽人?”

“冀王聽過在下的名號?”張靈均先是一愣,隨後恍然大悟,道:“在下在江湖上也算薄有微名,想不到冀王對江湖之事也如此上心哩。”

“哪裡,本王對江湖事不怎麼了解,只是張壯士的名望太大,本官就是想沒聽說過都不成。”

這話一語雙關。

在張靈均聽來,是自己的名氣太大,即便不是江湖圈子的冀王崔耕,都聽說過自己的名號。

其實不然。

崔耕的意思是,自己通過歷史記載,而不是江湖傳聞,知道了張靈均的名字。

他心中暗暗琢磨,如果歷史沒有被自己改變的話,神龍政變後不久,李重福就被韋后誣陷,貶爲均州刺史了。

唐隆政變後,李旦改任李重福爲集州刺史。

在李重福尚未起行之際,有洛陽人張靈均獻計,說:大王是先帝的長子,應該繼承天子之位。相王雖有討平韋氏的功勞,但怎麼可以越位居上呢?過去漢朝誅諸呂而東迎代王劉恆;現在東都洛陽的士庶百姓,都在盼着您登基爲帝呢。您若能秘密感到洛陽,登高一呼,大事可定。

這不純屬扯淡嗎?

李重福根正苗紅,百姓們只是不反對他登基爲帝而已。但是,李顯和韋后倒行逆施,把朝政弄得烏煙瘴氣,百姓們已經徹底對他們寒心了。李重福本身又對洛陽百姓沒什麼恩德可言,百姓們憑什麼豁出命去保他爲帝?

但是,李重福利令智昏,還真信了這番話。

這時候,鄭被貶爲江州司馬,不甘心就此沉淪,也加入了李重福的謀反大業中。

三人到了洛陽後,招募勇士很不順利,只有幾十名地痞無賴加入了他們。

按說,你們見勢不妙,就趕緊停止計劃唄。

可在張靈均的攛掇下,李重福依舊自信滿滿,帶着這幾十人直接起事。結果,被洛州司馬崔日知,不費吹灰之力,輕鬆平叛。

事敗之後,李重福投河自盡,鄭和張靈均被明正典刑。

臨刑之前,張靈均神態自若,而鄭卻是兩股戰站醜態百出。張靈均鄙視他道:“我與你這樣的膽小鬼共同起事,不失敗纔是沒天理呢。”

原本崔耕對這段記載,沒什麼懷疑,只是感嘆李重福自不量力而已。

不過,在聽說,今日幫了自己大忙的人是張靈均之後,他卻不由得心中一動。

這肖放的案子,本來就巧合之處太多。再加上,張靈均恰巧及時發現此案的秘密,並且告訴了自己,也忒“無巧不成書”了些。

再想想歷史上那些記載,這張靈均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勸說李重福時,他好似一個妖言惑衆的野心家。臨死時神氣自若,卻又像一個正氣凜然的大忠臣。他不能審時度勢,害得許多人白白送死,又似乎是傻帽一個。

混混沌沌,令人完全看不清楚。

但是,若把他當成一個李旦父子的死士來看,就豁然開朗了。

李旦受李重茂的“禪讓”登基爲帝,李重福作爲李顯的長子,就成了李旦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後快。

但是,人家李重福又沒犯法,李旦能怎麼辦?退一萬步說,就是李重福不斷地搶男霸女、草菅人命什麼的,按照這個時代的道德觀念來講,李旦還是不能把李重福怎麼着。

也只有把確鑿無疑地謀反之罪,扣在李重福的頭上,才能永絕後患。

所以,他很可能派了一個叫張靈均的死士過去,挑動李重福的野心……纔有了記錄中的“史實”。

現在,歷史經由自己發生了改變,張靈均依舊是李旦父子的人,卻被沒用來對付李重福,而是用來對付自己。

自己到益州後所經歷的一切,恐怕都是張靈均爲了獲取自己的信任,和權懷恩合謀布的一個局。若非自己及時拿出了肖五娘爲妾的文契,張靈均前幾日就應該出場了。

到底孫三才是其妻胡氏所殺,還是張靈均所殺,那還真不一定。

當然了,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猜測。大膽預測之後,還要小心求證。

“冀王,冀王,您怎麼了?莫非在下的身份有何不妥之處?”張靈均見崔耕神思不屬,開口問道。

“呃……不關張壯士的事。”崔耕敷衍道:“本官想,那胡氏殺夫,做賊心虛,萬一提前逃亡了怎麼辦?益州府衙的官差徒勞無功,這個案子還一時半會兒結不了啊。”

張靈均道:“冀王且放寬心,即便胡氏逃亡,那孫三才肚子裡的小蛇總不是假的,絕對攀誣不到肖長史的身上。”

“說得也是。對了,張壯士,你幫了本官這麼大一個忙,卻把權懷恩得罪死了,不知今後有何打算呢?”

噗通!

張靈均跪倒在崔耕的面前,道:“在下雖然誤入歧途,卻一直想重返正道。如果冀王不嫌棄的話,能否准許在下跟在您的身邊呢?哪怕是爲奴爲僕,爲您牽馬墜蹬,端茶倒水,在下也甘之若飴。”

崔耕眼中精光一閃,以手相攙道:“張壯士頗有俠名,小王得張壯士,真是如虎添翼了。”

……wωω .тт kán .C〇

……

崔耕預料的沒錯,果然,不久就傳來消息,那胡氏“畏罪逃亡”了。他裝做不以爲意,連下公文,命劍南道重要官員齊聚成都,商議破蠻之策。

事到如今,他也對蠻人有了個大概的瞭解。

劍南道大部分地方,是朝廷的正式州府,漢人佔了絕對優勢。但是,從州往南,就是蠻人的人數佔據絕對優勢了。

所謂蠻人,就是對西南方向,非漢人的統稱。其實,這些人之間,由於地理隔絕,差距極大。有些部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有些部族的文明卻接漢人。至於語言和風俗習慣,更是完全迥異。

大唐朝廷當然既沒精力,又沒興趣把他們細分。於是乎,簡單地將這些蠻人分爲兩種:漢化程度較高的爲白蠻,漢化程度較低的爲烏蠻。

從州往南,包括六詔之地,都是這麼個分法。

比如蒙舍詔是烏蠻,其他五詔是白蠻。現在南詔(蒙舍詔)一統六詔之地,就是整個國家的貴族以烏蠻爲主,而國民卻以白蠻爲主。

至於姚州、州附近的蠻人,卻又與六詔之地不同。他們雖然既有烏蠻又有白蠻,大小部族近百,卻有一個大致相類的組織形式,名曰“鬼主”。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