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舊案有新功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147章 舊案有新功

第1147章 舊案有新功

崔耕當然不可能提前知道今天攔路的是王毛仲,但他可以預料到,來人必是李旦或者李隆基的心腹!

他命臧希烈陣前擒將,也不是爲了讓這一千蠻兵進城那怎麼可能?李二陛下的玄武門之變也才幾百人。李旦父子就是瘋了,也絕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妥協。

事實上,崔耕最根本的目的,還是直接找個機會把張靈均幹掉。他留在自己身邊太過危險,現在又沒什麼利用價值了,還留着幹什麼?

崔耕面色一沉,道:“怎麼?張將軍,你要抗令?”

張靈均額頭上冷汗直冒,囁喏道:“這個……”

崔耕死死地盯着他,只待他說半個“不”字,就直接命臧希烈動手。

可正在這時

哈哈哈~~

城門口處傳來一陣朗聲大笑。

緊接着,有一頭身着紫色團花袍,腰纏白玉帶的年輕人,帶着幾名甲士走了出來。

正是太子李隆基!

他微微一躬身道:“冀王的火氣莫那麼大嘛。毛將軍勞苦功高,縱有得罪您之處,還請看在本王的面上,饒他不死吧。”

崔耕冷笑道:“王毛仲什麼“勞苦功高”,本王倒是沒看出來。但既有太子殿下的面子,饒了他也不是不行,不過……他剛纔罵本王亂臣賊子的事兒怎麼說?”

“怎麼……說?””

李隆基心裡這個氣啊,暗想,帶一千蠻兵入長安城,本就是你的不對。你要是不下令臧希烈動手,人家王毛仲能那麼罵你嗎?

當然了,李隆基再生氣,現在王毛仲就在崔耕的手裡,張靈均馬上有暴露的可能,他能怎麼辦?

事實上,一直到現在,李隆基都沒弄明白崔耕耍這一招的目的是什麼。

的確,讓臧希烈生擒王毛仲,對自己大大不利。

但是,臧希烈單騎衝陣不成,反被擒拿的可能性也是有的。到時候,崔耕有什麼籌碼和自己交換臧希烈?爲小利而冒大險,崔耕這麼幹非常不合常理啊!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道:“王毛仲目無尊上,理應嚴懲,不如……打他六十軍棍如何?”

“成,就依太子殿下所言。”

崔耕一擺手,就有人將王毛仲押下去,一五一十地打了起來。

啪!啪!啪!

棍棍到肉,全無徇私之處,可以想見,打完了之後,王毛仲就算不殘廢,也得幾個月下不了地。更關鍵的是,打在王毛仲的身上,痛在李隆基的臉上!

六十軍棍後,李隆基的面色陰沉無比,道:“不管怎麼說,我大唐自立國以來,一千藩兵入京城從無此例。冀王有“青天”之名,不會如此不識大體吧?”

崔耕道:“那依太子之見呢?”

“藩兵人數不能過百。”

“不能過百?也好。”崔耕點頭道:“那就留九十九人和本王入城。其餘人等入石橋驛休整如何?”

“理應如此。”

當即,衆藩兵分爲兩隊,一隊入城,一隊往回走,秩序井然。

李隆基見狀,一股陰霾從心頭涌起。

很顯然,崔耕這兩隊人馬的劃分,是之前已經安排好了。換言之,他根本就沒想帶這一千蠻兵入城,今天發生的一切,都是他有意爲之!

自己覺得人家的行爲不合常理,但結果卻是人家狠削了自己的面子而毫無損失!

這崔二郎智深如海,行事如此難以測度,自己和父皇之前的謀劃,能成功嗎?

……

……

南詔宰相張建一,吐蕃宰相瑪祥仲巴傑,被關入了大理寺,以待大唐天子的裁決。

九十九名蠻兵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李隆基不準崔耕帶入府中,而是讓他們在金亭館驛安置。

崔耕以約束這些蠻兵爲名,把張靈均支走,自己則回府和李裹兒團聚。久別勝新婚,一夜繾綣,自不待言。

第二日,崔耕抖擻精神,上朝面聖。

幾個月不見,朝堂上又有變化。

唐休終於熬不過歲月的侵蝕,病逝家中,原安西大都護郭元振繼任爲相。

另外還有兩個人補進了宰相班子。一個是曾和崔一起貪污受賄的岑羲,他是太平公主的人。另外一個人叫陸象先。表面上是經太平公主舉薦爲相,但腦海中有後世記載的崔耕明白,其實他是李旦的人。

現在的宰相有十人之多,分別是:姚崇、宋、劉幽求、李成器、陸象先、崔、蕭至忠、岑羲、郭元振。

很顯然,太平公主和李旦又擴充了實力,李隆基在朝堂上的勢力進一步被削弱。

今日乃是常朝,幾件軍國之事議完,宰相宋對崔耕發難道:“陛下,微臣彈劾劍南道安撫使冀王崔耕!他無詔返京,視同謀反。縱使陛下念及冀王往昔的功勞,也只能從輕發落,而不可不聞不問。否則,此例一開,後患無窮。”

李旦面無表情,道:“崔愛卿,你怎麼說?”

崔耕不慌不忙地道:“微臣承認無詔返京之罪,不過,此事實在是事出有因,微臣有下情回稟。”

張說不以爲然地道:“你是指露布飛捷之事?真是笑話!一名小卒即可辦到的事兒,難道非你冀王親自來長安不可?”

“哪裡,所謂露布飛捷之事只是個幌子而已,本王實在是另有一件大事,不得不親自前來。”

“到底是什麼大事?”張說步步緊逼。

他當然知道,崔耕是爲曹昊的案子回來的。但他確信,崔耕只要愛惜羽毛,就絕不會把此事拿出來講你不是人稱崔青天嗎?你不是爲民做主嗎?怎麼到了自己小舅子這,就要徇私枉法了呢?

至於說,崔耕要錢不要臉了……那更好,用聚豐隆的份子換崔耕的名望,是非常划算的事情。

說白了,李顯和韋后倒行逆施,萬民寒心,李重福如今割據天下的正義性在哪裡?還不是崔耕忠義無雙,扶保先帝的血脈嗎?

只要崔耕“青天”的名望一去,民心就盡歸於李旦了。

然而,崔耕的回答,卻大出所有人的預料之外。

只見他上前一步,跪倒在地,道:“啓稟陛下,微臣彈劾殿中侍御史楊汪昏聵無能,冤死了故州都督張審肅!”

“楊汪?張審肅?”

說白了,楊汪、張審肅都是小人物。儘管楊汪經常參加朝會,但都是敬陪末座,大家對其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一陣面面相覷,莫名其妙。

但張審肅本人卻不幹了,高聲道:“張審肅謀反之事證據確鑿,冀王你想借此案掩飾你擅自回京之事,可是錯打瞭如意算盤!”

“哼,證據確鑿?我看你誣陷張審肅之事纔是證據確鑿!你看看,這是什麼?”

啪!

崔耕將陳篡仁的供狀,扔到了楊汪的面前。

就在楊汪看供狀的時間裡,崔耕將楊汪、陳篡仁、張審肅之間的糾葛,簡要地介紹了一遍。

給張審肅平反,其實李旦毫無壓力。這個案子雖然是楊汪辦的,但最後拍板的是李顯和當時的宰相宗楚客。他們誤殺忠良,豈不是更凸顯唐隆政變的正義性?

唯一的問題在於,這麼容易給張審肅翻案,自己豈不是幫了崔耕一個大忙?

李旦一使眼色,給了自己的心腹姚崇。

姚崇會意道:“就算確有此事,冀王只需上表爲張審肅鳴冤即可,用不着親自返京吧?”

崔耕理直氣壯地道:“當然用得着!如今張審肅的兩名幼子,一個七歲,一個九歲,俱皆被流放嶺南道。嶺南比州也好不了多少,少人煙多虎豹,瘴疫傷人,成人不流放尚且十死二三,何況兩個小小的孩童?若沒有本王督促此案,那兩個忠良之後在這段日子裡枉死了怎麼辦?難道你姚相就樂見忠良絕後?”

“這……”

姚崇被駁了個啞口無言,轉移話題道:“先莫說什麼忠良之後,陳篡仁如今在冀王的手中,他的一面之詞,不可盡信吧?”

這話其實是一語雙關,表面上說陳篡仁的話不可盡信,實際上卻是指崔耕的話是一面之詞。

崔耕卻笑意吟吟地道:“誰說此案只有陳篡仁的一面之詞呢?郭相的堂侄郭仲翔當時爲姚州判官,深悉此案的內情,同樣可以證明張審肅無罪!”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