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7章 買糧需林邑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187章 買糧需林邑

第1187章 買糧需林邑

這一日,泉州城,嶺南王府正殿。

封常清、宋根海、黃有爲、林知祥、張元昌……等等,崔耕的親信濟濟一堂。

另外,太平公主、郭元振甚至廣州都督周利貞等崔耕的盟友也盡皆到場。

就是俞鈴的身份有些尷尬,沒來現場。不過,她派來了自己的親信俞九天,表示唯嶺南王的馬首是瞻。

衆人之所以如此鄭重其事,就是爲了商討如何解決嶺南道的饑荒。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之前已經分頭討論過很多次了。

李隆基派出一百零八名使者,奔赴嶺南道可能買糧的各州進行監察,現在從中原買糧已經完全不可能。

南洋諸國倒是願意賣,但那些地方一來人煙稀少,二來土著獲取食物的途徑太多了,根本就沒怎麼種糧,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新羅要是有糧食,至於麻者膽子跟大唐翻臉嗎?

扶桑人陰損毒辣,也跟着大唐對嶺南道開始了禁運。至於征伐扶桑?人家扶桑怎麼也能湊出幾十萬大軍,現在的實力遠在嶺南道之上。

所以,目前嶺南道大量買糧的目標只有一個林邑國。

所謂林邑,就是與大唐南部接壤的一個國家,相當於後世越南南部的一部分。至於越南的中北部,此時是歸於大唐的安南都護府管轄。

林邑的稻米一年兩熟,國內有大量存糧,如果願意大量出售的話,足夠幫助嶺南道度過這場饑荒。

然而,無論何時何地,糧食問題都足以挑動一個國家最敏感的神經。

林邑國朝廷在得知唐人在大量買糧後,馬上就搞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然後就做出了限制了糧食出口的決定。

崔耕派人跟林邑國談判,得到的回信是要讓林邑國支持嶺南道不難,只要嶺南王崔耕親自走一趟林邑即可。

啪!

郭元振輕拍了一下几案,道:“林邑撮爾小國,太過無禮!嶺南王豈是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想當初,大隋朝仁壽年間,隋煬帝即派劉方爲州道行軍總管,遣軍數千擊林邑,破其國都而還。莫非那林邑王以爲我嶺南道幾千大軍都湊不出來?真是令人可發一笑。”

“就是這個理兒!”郭元振的親信王歡搭話道:“還請嶺南王下令攻伐林邑吧。不用您的子弟兵出馬,這仗我們安西軍包打!”

此言一出,頓時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對,打林邑,俘了林邑王建多達摩,給嶺南王跳舞!”

“擦!反了他了,咱們嶺南不發威,他還當我們是病貓呢!”

“我聽說林邑的寶物多了去了,人們沒事兒就往身上塗麝香有沒有?”

“其國有特產吐火珠,徑大如碗,絕世之寶啊!”

“還有朝霞布,雖然不算太貴,但架不住量大。”

“裸林邑大家聽過沒有?據說林邑的小娘子嫵媚多情,性格火辣,正需要大家慰藉啊,哈哈!”

……

大殿內,不少人說得興高采烈,滿面紅光。

但是,衆多嶺南道出身的官員,包括林知祥、張元昌乃至俞鈴的親信俞九天在內,都面露難色。

崔耕看向林知祥道:“怎麼?林老爺子不贊同本王發兵林邑?”

“這個……老朽確實不大讚同。”

“爲什麼?”

“老朽毫無不懷疑嶺南王麾下將士的勇猛,咱們打林邑肯定能戰而勝之。但是……打贏了之後呢?”

郭元振道:“當然是搶了他們的糧食回嶺南道,還有什麼之後?”

林知祥苦笑道:“林邑國雖弱,但其國方圓數千裡,卻不算小,咱們不可能對林邑斬盡誅絕。”

張元昌接話道:“當初太宗年間,林邑上表大唐,言辭頗有不恭之處,有司建議征伐林邑,太宗皇帝思量良久,,沒有同意,儘管表面上說不願意因爲幾句話就令大唐子民枉死,實際上還是鞭長莫及,此地既不能久佔,又何必樹一個敵人?”

郭元振非常聰明,馬上就明白了林張二人的未盡之意,道:“聽二位的意思,似乎是……非常怕得罪林邑人?”

“倒也不是怕,只是非常麻煩。”張元昌道:“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就是經林邑,真臘,河陵、驃國,經天竺直至大食。所以,此地乃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不管咱們的船隻出發,還是其他的國家來大唐,都必須在林邑進行補給。若我嶺南道真與林邑結了血海深仇,這條道路斷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這樣啊……”

聞聽此言,郭元振也沒脾氣了。

以嶺南道的不到二百萬人口,對抗李隆基治下的五千萬人口,唯一的可行之策就是發展海貿。一打林邑,海貿就廢了大半,這如何使得?

他眉頭微皺道:“那總不能讓嶺南王去林邑吧?若是林邑與李隆基勾結,害了嶺南王,咱們不就全完了嗎?”

“這……”林知祥爲難道:“老朽當然也不願意嶺南王輕身犯險,此事實是兩難。到底如何應對,還得嶺南王決斷。”

崔耕沉吟良久,道:“林邑允許本王帶多少兵馬前往?”

封常清道:“最多兩百人馬。那地界山河衆多,氣候溼熱,既不適合馬匹馳騁,也不適合馬匹生存。恐怕真翻了臉,靠騎兵突圍都不可能,還請嶺南王三思。”

崔耕喃喃道:“也就是說,本王若應約去了林邑,能否順利回來,得看林邑王的心情了?”

“呃……也可以這麼說。”

……

衆人又商量了一會兒,也沒什麼破局之策。擺在大家面前的是三條路:一,崔耕輕身犯險去林邑。二,冒着海上絲綢之路被廢掉十幾年的風險,直接征伐林邑。三,憑嶺南道之力,硬抗過這場大旱災。運氣好,餓死幾萬人也就抗過去了。最壞的結果,恐怕要餓死將近二十萬人。

崔耕左右權衡,最後一咬牙一狠心,道:“諸位勿復多言,本王心意已決,去林邑走一遭。”

“嶺南王,你……”

“大夥彆着急,聽我把話說完。”崔耕道:“其實本王去林邑,也沒那麼大的風險。大家請想,若林邑與李隆基勾結害了本王,他能得到什麼好處?諸位興兵數萬,直接滅了林邑不是不可能吧?到了那時候,李隆基難道還會給無權無勢的林邑王什麼補償?”

“話雖如此,但是……”

“本王當然知道還有其他的風險。比如林邑王想把本王扣下,要挾咱們嶺南道。比如林邑瘴疫頗多,本王可能水土不服,一命嗚呼……等等。但是,我崔耕崔二郎經歷的大風大浪多了,一個小小的林邑能讓我折戟沉沙?簡直是笑話”

最後這句話頗有強詞奪理之嫌。

但崔耕是誰?出使過突厥,平定過契丹之亂,隻身入過新羅偷佛指,前往吐蕃攪了個地覆天翻。

此言一出,還真的擲地有聲,不好辯駁。

“……”

人們面面相覷,一片鴉雀無聲。

良久,封常清跪倒在地,道:“既然嶺南王心意已決,末將也不好再勸。只是無論如何,這次嶺南道之行,您得帶上我!若果真出了什麼意外,常清誓死護您的安全。”

崔耕卻緩緩搖頭道:“不行,本王不同意。”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