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9章 忠嗣陷囹圄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339章 忠嗣陷囹圄

第1339章 忠嗣陷囹圄

“呃……也不是圖什麼。陛下就是覺得,自己無子,您又立下了這麼大的功勞,整天打打殺殺的沒什麼意思。不如簽訂盟約,安享富貴。”

崔耕卻微微搖頭,道:“李隆基比本王年紀還小,完全可以再生嘛,本王可不相信,他有那麼好的心胸。楊公公,你確信,沒什麼附加條件了?”

“沒了……呃……有。”

“這還差不多,到底什麼條件,說來聽聽。”

楊思勖小心翼翼地道:“這盟誓的人吧……爲了考慮陛下的面子,得……得多一個。您想啊,您畢竟是陛下的臣子,陛下專門和您盟誓,那多不合適啊,這多一個人,他就能對天下人有個交代……”

“行了,別整那些有的沒的。”崔耕皺眉打斷道:“事到如今,本王就問你一句話,那多出來的人是誰?”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

“是他?什麼內容?嶺南道、吐蕃、大唐朝廷合好,不再互相攻打?”

“嶺南王果然聰明!”

“不對啊……吐蕃元氣大傷,急需修養生機,可以理解。但這事兒對李隆基有什麼好處?”

“事到如今,奴婢也不瞞您了。吐蕃還會上表,稱陛下爲舅舅,合同爲一家,臣服大唐。有了這個功業,陛下就可封禪泰山了。”

從文成公主那論,小贊普倒的確該城李隆基爲舅舅。

“這樣啊……”

崔耕暗暗琢磨,封禪泰山,對於後世之人來說,當然毫無意義。但是,對於古代帝王來講,這就是畢生追求之一了。

但是,泰山不是那麼好封禪的,你得取得過人的功業纔可封禪。要不然,從現實的角度上來講,會被天下萬民譏笑。從迷信的角度來講,會被上蒼降罪。

李隆基長達幾年沒有子嗣降生,肯定心慌了。能追求的,可不就之剩下青史留名嗎?

所以,他爲了封禪泰山,同意吐蕃的要求,積極攙和此事,並不奇怪。

至於說他會不會違背盟約?廢話,有了足夠的利益,親爹都能殺,還在乎什麼報應?

不過,至少在短時間內,三方的和平還是能夠保證的。

崔耕道:“如此說來,你們那個什麼三國盟約,就算瓦解了?”

楊思勖正色道:“什麼三國盟約?那僅僅是民間傳言而已,越王不可偏聽偏信。。”

“那本王找南詔的麻煩,朝廷也不管?”

“南詔撮爾小國,若是膽敢冒犯嶺南王的虎威,當然要嚴懲不貸。”

“那成吧,本王答應了。”

以嶺南王的實力,絕不可能滅絕吐蕃。崔耕又沒有跟朝廷開兵見仗的打算,當即慨然應允。

楊思勖大喜,道“嶺南王真敞亮,奴婢這回可是又立下了大功一件。您知不知道,朝廷收回石堡城之後,直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啊……”

然後,他簡要地將事情的經過,介紹了一遍。

石堡城重歸大唐後,吐蕃贊普馬上寫信給李隆基,要求李隆基還城。

李隆基當然不肯,吐蕃就威脅把三國盟約的細節公之於衆。

李隆基雖然不怎麼在乎,但這終究影響他的名聲,又是一陣好言安撫。

雙方不斷討價還價,商量來商量去,最後一致同意定立這麼一個盟約。

會盟的地點,就在石堡城外,三方中每一方可帶兩萬騎兵護駕。並且,可以派人去另外兩方的重要關隘上監察,防備有人集結大隊人馬偷襲。

石堡城附近方圓幾百裡全是荒原沙漠,前不着村,後不着店,有什麼風吹草動,逃跑也很容易。

這算是最佳的會盟地點了。

合約簽訂之後,吐蕃得了喘~息之機,大唐朝廷得了面子,至於崔耕……則是徹底瓦解了之前的三國同盟。

事實上,他當初讓安祿山取石堡城再交給李隆基,也不是活雷鋒,主要還是爲了挑撥大唐朝廷和吐蕃之間的關係。現在的結果,比他預想中要好很多。

只待把朝廷和吐蕃安撫住,崔耕就可騰出手來,處理大唐的心腹大患南詔了。

……

……

商定日期,派出監察使者,準備精銳部隊,把郭子儀和張守調來護駕……直到一個多月後,崔耕才忙活的差不多。

只待明日一早,就可啓程趕往石堡城。

可正在這時,崔耕的府中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一個五十歲左右的老者,面色愁苦,跪倒在了崔耕的面前:“小人王勇參見越王千歲,參見諸位將軍。”

“王勇,你找本王有什麼事兒?”

“呃……此事關係重大,還請王上屏退左右。”

“不必了,這裡都是本王信得過的人。”

這話不假,在場的除了崔耕之外,就是楊玄琰、郭子儀、張守和安祿山、宋根海了。

王勇猛地磕了一個響頭,道:“王爺慈悲,小人求求您,一定要救救小少爺啊!”

“小少爺?”崔耕微微一愣,道“怎麼個小少爺?”

“就是王海賓之子王忠嗣,小人就是王家的管家。”

“什麼?王忠嗣?”崔耕、郭子儀和張守,幾乎同時驚呼出聲。

在渭州之戰中,因爲李隆基的拖延,崔耕和王海賓、郭子儀、張守先勝後敗,被吐蕃大軍緊緊追趕。

最後,王海賓主動斷後,戰死沙場,崔耕三人才得以逃出生天。毫不誇張地說,王海賓就是他們的救命恩人。

現在聽說王海賓的子嗣有難,他們怎能不急?

崔耕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中,他心中暗想,歷史記載中,王海賓戰死後,他的兒子王忠嗣被李隆基收入宮中,好生撫養,長大成人。

但是,自己怎麼就沒再多想想,歷史已經改變了啊!

王海賓是爲了掩護自己和郭子儀、張守才戰死沙場的,李隆基視自己三人爲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又怎麼可能收養王海賓的遺孤?

那可憐的孩子,還不知怎麼自生自滅呢!

王勇卻不知崔耕的所思所想,羅哩羅嗦地解釋道:“唉,說起來,都是小人的錯啊!五郎去世後,就是我跟小少爺相依爲命。沒成想,小少爺今年才十二歲,就嚷嚷着去瓜州從軍,替父報仇。我想小孩子嘛,就是說說而已,也沒放在心上。沒想到,某日晚間,他竟然不辭而別了。”

王勇說得十二歲是虛歲,其實王忠嗣現在也就是十歲而已。他就算再天賦異稟,也比之成年人也大大不如。

崔耕擔憂道:“然後呢?”

“然後,小的就趕緊追了下去。結果,還是晚了一步,小少爺碰上了人販子,被賣給瓜州的胡人做奴隸了。小的想把小少爺贖回來,但是……五郎生前沒什麼積蓄,我的錢不夠。”

依王海賓那狗脾氣,確實存不下什麼錢。

郭子儀漸鬆了一口氣,道:“這麼說,你是來拿錢贖人的?好說,好說。”

“哪啊?”王勇苦笑道:“我當時見錢不夠,就急眼了,說朝廷律法有規定,漢人不得爲胡人之奴。”

崔耕搖頭道:“規定是規定,現實是現實。瓜州地處邊陲之地,哪那麼嚴格?再說了,就算在長安城,這種事兒也禁絕不了。”

“對啊。人家就說,隨便我哪裡去告,總而言之,不見錢不能放人。”

“接下來呢?”

王勇痛苦地蹲了下去,抱着腦袋,道:“我……我當時也是氣迷糊了,就說,五郎和嶺南王、大唐雙耀,有着過命的交情。他們趕緊乖乖放人還則罷了。不然地話,嶺南王一怒,沒他們的好果子吃。”

“他們怎麼說呢?”

“他們說,要是不提嶺南王也就罷了,交錢就能贖人。但是現在,既然那王忠嗣對嶺南王如此重要,就讓他親自前來領人吧?他若不來,給多少錢都沒用。”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