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9章 崔耕的命門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549章 崔耕的命門

第1549章 崔耕的命門

崔耕當然不知道,陳果之死會引起如此的軒然大~波。

處理完越州之事後,他就帶着崔琪、李白、楊玄琰、宋等人回泉州了。

原本崔耕的意思,宋在朝廷都當了那麼多年宰相了,來嶺南道當宰相還不是手拿把攥的?資歷、能力都毫無問題。

然而,宋卻拒絕了,他提出來,自己先觀察一段嶺南道再說。

在絕大多數人包括崔耕想法裡,是此老愛惜羽毛,打算讓崔耕多次邀請,再重新出仕。這也算不得矯情,就是當皇帝都得三次三讓不是?

崔耕打算一個月後,再親自上門邀請宋出仕。學劉皇叔來個三顧茅廬,對自己也沒啥壞處嘛。

然而,一個月還沒到呢,宋就親自來訪了。

越王府,春華殿。

宋躬身拜倒,道:“參見越王千歲,千歲,千千歲。”

“師兄快快請起,這不是折煞小弟了麼?”崔耕把他扶了起來,指着自己旁邊的椅子,道:“師兄還請上坐。”

宋頗爲玩味地道:“哦?越王的意思,咱們今天是隻敘私交,不談公事嗎?”

“呃……也可以這麼說。”

宋徑自坐了下來,正色道:“本來和越王敘敘舊,談談心也沒什麼。只是現在情況緊急,也只能和越王先敘公事了……如果越王不嫌宋某是個白身的話。”

“那哪能呢?呃……你說現在情況緊急,到底有什麼緊急之事呢?”

“越王既是嶺西聯邦之主、又控制了契丹、新羅、室韋、渤海、黑水等國,更有劍南道、嶺南道乃至安南都護府,想必已經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了吧?”

崔耕苦笑道:“師兄這是在諷刺小弟?您放心,小弟還沒有到得意忘形的地步呢。兵兇戰危,誰敢言必勝?恐怕……”

“不不不,越王誤會我的意思了。”宋道:“我是想說……您現在確實是天下無敵,不過,很快就不是了。相反地,就是能否保全妻子家族,都不一定呢。”

“啊?”

崔耕當時就有些不高興了,他心中暗想,你宋宰相都當過了,還玩這套大言驚人的把戲幹啥?

怎麼我就難以保全妻子了?哪有你說地那麼嚴重?

他淡淡地道:“師兄這話……是不是有些危言聳聽了?”

“看來越王你是不服氣啊。”宋問道:“越王請想,你第一次,憑一己之力,控室韋、滅渤海,控新羅。第二次,又是隻帶不到百人,就建立了嶺西聯邦,幾十位國主臣服於您的麾下。歷史上何人的功績可與您相提並論?”

“呃……沒有吧。”崔耕心中微有些得意。

宋道:“的確沒有。不過,比您的成就略低,卻性質類似的人,還是有的。比如班超投筆從戎,以使者之名,控制西域百國。比如太宗年間的王天運,出使天竺,卻打下了半個天竺。你們想想,你們有什麼共同點?”

“共同點麼……”崔耕想了一下,道:“班超後面有大漢支持,王玄策出使代表了大唐,本王則是……嶺南道?”

“越王千歲果然聰明。我說,嶺南道是您的根本之地,您同意不同意?而嶺南道絕對稱不上固若金湯,你同意不同意?”

“我……”

崔耕資質雖然一般,但身居高位這麼多年,不知參與了多少國家大事,足跡遍佈天下,腦海中還有後世的記載……此時說他是當世頂尖的政治家之一,絕對是名副其實。他稍微一想,就模模糊糊地意識到了宋所說的問題。

一個強盛的帝國,爲何無法永遠擴張下去?甚至會在某個小國面前折戟沉沙?

一個是通訊技術的限制,帶來的難以掌控全部國土。另外一個,則是交通技術限制,造成的實力不足。

比如說大唐吧,歷史記載中,高仙芝威震西域,爲何直屬的唐軍一直只有一萬多人?

沒辦法,從內地運來的糧食、軍餉只有那麼多,大唐的國力只能支持一萬多人駐守西域。

崔耕之所以能帶着六七萬人去小勃律國,那是因爲……高昌人帶着全族百年的積累。識匿人本就是土著。

而且,不用發軍餉,那點東西支撐大家到了小勃律就行了。打不下來小勃律國就是死,還要吃的幹啥?

朝廷辦事,就不能這麼幹了。

崔耕能建下那麼大的功業,是因爲他本身就名震天下,人們願意接受他的領導。必要的情況下,嶺南道也能提供一定的支持。,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如果嶺南道有難,崔耕治下其他地方,能提供多少支援呢?

受運輸條件的限制,劍南道、西域聯邦可稱得上杯水車薪。安南都護府,以及北方各國,只能出動一部分軍隊支持,別指望他們能從經濟上支持。

所以,李隆基真的跟崔耕拼命,把嶺南道砸個稀巴爛絕無問題。扶桑跟嶺南道拼個同歸於盡也問題不大,就是南詔,也能給嶺南道帶來非常大的損失。

崔耕的根本之地若是沒了,聲望大跌。西域各國、契丹、新羅,甚至於鎮守各地的大將,指不定就起什麼歪心思了,說不定眨眼就分崩離析。

不,甚至那些大將也鎮不住局面,因爲當地並非漢人爲主,他們同樣成了無根飄萍。

所以說,嶺南道是崔耕的命門,絕對不容有失。然而,這個命門還絕對談不上什麼堅固。

當然了,要達到這個效果,自己都得先下定必死的決心。想來李隆基、閣羅鳳和扶桑天皇,平時下不了這個狠心。等真被逼到想同歸於盡的地步了,也沒那個機會了。

崔耕道:“師兄是的意思是……大唐、扶桑,或者南詔,可能會對我嶺南道不利?”

“他們暫且不談,短時間內應該沒那個膽子。”

“那您說得是……”

宋吐出了四個大字:“禍起肘腋!現在嶺南道即將劇變,越王卻茫然不知,真是令人……您到底是有多長時間,沒親自處理政務了?”

“呃……”

崔耕心說,我何止是長時間沒處理過政務啊。事實上,我根本就沒咋處理過政務,都是讓周興他們負責的。

誒?周興?

崔耕面色一沉,道:“您是說,周興這廝固態萌發,有貪贓枉法、欺上瞞下之事?”

“非也,非也。”宋連連搖頭,道:“不是他貪贓枉法、欺上瞞下了。而是……他做的太好了,如今的嶺南道政令通達,執行迅速,不打折扣……對周興治政的本事,我不說佩服吧,但至少也得承認人家不在我之下。”

“那你怎麼還說……”

“嶺南道這場鉅變早晚要來,周興只是做的太好,把這場鉅變提前引發罷了。”

頓了頓,宋忽然轉移話題,道:“對於南選之事,越王知道多少、”

“略知一二……”

然後,崔耕簡單地將自己所知南選的情況,介紹了一遍。

所謂“南選”,只有嶺南道和黔中道纔有,其他地方是沒有的。這是大唐朝廷因地制宜的一種政策。

這兩個地方的特點是:離着朝廷的中樞不太遠,境內漢人的數量不多以及境內多山。

多山就意味着閉塞,可能相隔不遠就風俗迥異,甚至語言都不通,很難改土歸流。離着中樞近,就意味着,朝廷非常希望徹底改土歸流。

改土歸流,就是把當地的“土官”變爲朝廷任命的“流官”。

在高宗時期,朝廷指定了“南選”的計劃。

每三年,朝廷會派遣一名“南選使”到嶺南道和黔中道來。他們會在那些羈縻地區,選擇可造之才,任命爲朝廷官吏。

具體選擇標準麼……大道理可以說出很多,但實際上,好吧……就是沒標準。

每辦法,這些羈縻州,你想選才德兼卑的流官來吧。人家那麼大的本事,在哪不能把小日子過得舒舒服服的?何必來這窮山僻壤受苦?

從本地選吧,會寫字的都沒幾個。你起碼得選能鎮得住場子的人吧?用什麼考試標準都不合適。

所以,一般就是南選使和地方上推薦上來的人聊幾句,覺得這人能湊合,這人就當官了。

莫小看這南選,看起來有些荒謬,卻讓朝廷對嶺南道的控制迅速加深。

道理很簡單,走了這麼一個程序之後就意味着,這些官吏的官位是朝廷給的,而不是當地的蠻酋給的。

時間長了,等當地都是“南選”之人時,改土歸流,不就瓜熟蒂落了嗎?

哈哈哈~~

聽崔耕把自己對“南選”的理解說完,宋不由得大笑出聲,道“越王的這些見識……是拾人牙慧吧?您仔細想一想最後一句,天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兒?”

“我明白了!”

崔耕心中一動,道:“不可能會有當地全是“南選”之人時。溫水可以煮青蛙,卻煮不用了大活人。等南選之人的數量達到一定程度,那些蠻酋必然不會坐以待斃。就是官府……也未必有耐心等到瓜熟!”

“然也!”宋道:“自從周興主政以來,每次南選都辦的妥妥當當。而且,朝廷以前是三年一次南選,他改成了一次。到了現在,朝廷南選的初衷基本已經達到,而那些蠻酋恐怕也到了不得不發的地步了!”

崔耕面色驟變,道:“嶺南道半數以上是羈縻州,他們已經被南選逼到了要拼命的地步……如果朝廷仍然控制嶺南道,就會任由他們造反,因爲這本來就是“南選”計劃的最後一部分。鎮壓之後,可以將全部羈縻州收歸朝廷管轄。但是對我崔耕來說,就是一場生死大劫了。度得過去,龍飛在天。度不過去的話……身死族滅!”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