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教育心理學 > 教育心理學 >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第2章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教育心理學的歷史就是心理學與教育相結合並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心理學分支的歷史。

一、心理學思想與教育的早期結合

在教育心理學作爲一門獨立的學科產生之前,歷史上的一些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運用心理學的觀點,對教育問題進行過論述。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學思想。

我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學觀點。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論語·學而》)“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論述了學習的過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爲政》)——論述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論述了啓發式教學問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論語·述而》)“不積躊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論述了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古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強調教育與靈魂(心理)的聯繫。他把靈魂分爲植物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三類。植物靈魂表現在營養繁殖上;動物靈魂表現在感覺和願望上。又稱意志靈魂;理性靈魂表現在思維和認識上。他又把教育分爲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並與三類靈魂相順應。體育順應植物靈魂,發展體質;德育順應動物靈魂,發展意志;智育順應理性靈魂,發展智能。

從17世紀到19世紀,歐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誇美紐斯提出“人只有憑藉教育才能成其爲人”的著名論斷。他強調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意兒童的年齡和個性特徵,有目的地去發展兒童的才能。他提出了實物教學、漸進、模仿和練習等四個教學法原則。

19世紀瑞士的教育家裴斯塔洛齊主張“教育心理學化”。他倡導將兒童的學習與生產勞動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質;運用將心理學與教育學緊密結合的方法訓練教師等。

19世紀德國的教育家赫爾巴特受到裴斯塔洛齊思想的影響,認爲教育方法應以心理學爲基礎。他把教學過程分爲四個階段,即明瞭、聯想、系統和方法。明瞭就是向學生明確地介紹新知識;聯想是使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聯繫起來;系統是對知識作出概括並得出結論;方法是指(通過練習)將已掌握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由此發展爲後來廣爲流傳的五段教學法,即預備、提示(介紹新知識)、比較(比較新舊知識的聯繫與區別)、總結(歸納與系統化)和應用(把新知識應用於實際)。

二、教育心理學的誕生與發展

(一)教育心理學的誕生

教育心理學作爲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其誕生需要滿足三方面的條件,即科學的心理學體系、科學的方法和適當的人才。這些條件到了19世紀後半葉至20世紀初期已基本具備了。

1.馮特的重要貢獻

德國心理學家馮特於1879年在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將實驗法引人心理學研究,形成完整的心理學體系,並培養了一批心理學人才。其中馮特的學生莫依曼、霍爾、卡特爾等都曾爲教育心理學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如他的德國學生莫依曼在1907年著《實驗教育學入門》,列出了教育心理學應該研究的七個領域:兒童的身體發展;兒童的各個心理機能的發展;兒童的個性;個別差異;兒童的學校生活;各科的學習;教師的活動、教學、學校制度。其美國學生霍爾於1904年發表他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青少年:他的心理學及其與生理學、人類學、社會學、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關係》。另一位美國學生卡特爾對個別差異和心理測驗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2.桑代克——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桑代克是致力於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領域研究的先驅。他創立了第一個完整的學習理論,使學習成爲教育心理學的中心領域。1903年著《教育心理學》。1913—1914年,他又將此書擴展爲三卷,即《人類的本性》、《學習心理學》、《工作與疲勞以及個性的差異》。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開始確立。在研究方法上,他擺脫單純內省和思辨,採用嚴格的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科學的教育心理學從此開端。桑代克也因此成爲教育心理學的開山鼻祖,並被譽爲“教育心理學之父”。

(二)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西方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爲以下三個時期:

1.初創時期(19世紀末一20世紀初)

19世紀末期,在美國出現了一批與教育心理學有關的著作。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學》出版。隨後,1887年鮑爾文出版了《心理學初步與教育》;1892年,鮑爾文又出版了《在教育中的應用心理學》。1897亞當斯出版了《在教育上應用的赫爾巴特的心理學》。1898年赫黎斯出版了《教育心理學的基礎》。1899年,詹姆斯出版了《對教師的講話》。在日本,1886年,賀長雄的《實用教育心理學》出版;1899年,又出版了湯原九一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在教育心理學的著作紛紛問世的同時,與學習心理有關的研究也在進行中。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率先進行了學習和記憶的實驗研究,並於1885年出版了《記憶》一書。在美國,卡特爾開展了心理測驗方面的研究,並於1890年發表了《智力測驗》。桑代克從1896年開始用小雞進行了動物學習的實驗。隨後又用貓和狗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並於1898年發表了《動物的智慧:動物聯想過程的實驗研究》。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學》;1905年,他出版了《雙生子的測量》;1906年,他又出版了《教育原理》。到了1913—1914年期間,他又把最初的《教育心理學》擴展爲三大卷出版。1914年,桑代克又出版了《教育心理學概論》。在這一時期,隨着心理學體系的建立,實驗法的引入,爲運用科學的心理學觀點和方法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供了可能,桑代克的研究及對教育心理學體系的看法爲這一時期的代表。

2.發展時期(20世紀20年代一50年代末)

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吸取心理學各分支中與教育有關的內容,研究範圍不斷擴大。

自法國心理學家比納和精神病醫生西蒙首創智力測驗之後,各種類型的測驗,如智力測驗、成就測驗、能力傾向測驗、人格測驗等都先後開展起來,並廣泛運用於教育教學之中。教育心理學吸取了心理測驗和兒童心理研究的成果,擴大了自身的內容。

20世紀20年代以後,對動物和人類學習的研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並形成了各個學派。在學習理論上的派別之爭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20世紀30年代以後,學科心理學的發展很快。20世紀40年代,隨着精神分析理論的發展,有關兒童個性和社會適應以及生理衛生問題也進入教育心理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程序教學和機器教學等,也影響和改變着教育心理學的內容。

儘管內容範圍在擴大,但這一時期的教育心理學還有不少缺陷:

第一,內容龐雜,不繫統,未形成獨立的理論體系。教育心理學的主要內容取自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動物學習理論、人格心理學、心理衛生、心理統計與測量及學科心理學等分支學科。並與這些學科相互重複。

第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不大。這一時期,行爲主義心理學佔優勢,對動物的學習行爲研究較多,並傾向於用動物的學習行爲去推測人類的高級學習過程,對人類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研究較少。

3.成熟與完善時期(20世紀60年代至今)

在這一時期,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建設進一步加強,並實現了理論成果的實際應用。具體表現爲以下兩點:

第一,內容日趨集中。教育心理學教科書的體系和內容是圍繞有效地教和有效地學而組織的。不同的著作中,對教與學的闡述各有側重,但作爲一門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學科——教育心理學已初步形成。

第二,注意爲學校教育實踐服務。學習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實踐密切結合,提出了諸如“發現學習”、“學習層次論”、“有意義的接受學習”、“掌握學習”等學習和教學模式。這些研究對實際的學校學習和教學過程中複雜和多變的特點給予了應有的關注。另外,師生關係、班集體等學校中的教育社會心理因素也日益受到重視。隨着信息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使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三)前蘇聯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868年,俄羅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對象》一書,對當時心理學的發展成果進行了系統的總結,由此,他被稱爲“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1877年,俄國教育家與心理學家卡普傑列夫出版《教育心理學》一書,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書。

1917年十月革命後,嘗試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發展教育心理學。

20世紀30年代以後,理論探索爲主,貢獻較大的是維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魯賓斯坦。

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末,前蘇聯教育心理學重視結合教學與教育實際進行研究,廣泛採用自然實驗法,綜合性研究的科學性提高。這一時期存在的問題是:(1)忽視理論研究;(2)對西方全盤否定;(3)創造性運用馬列主義理論不夠,機械照搬。

20世紀60年代以來,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出現了一些重大變化:(1)理論思想活躍。對學習問題的理論探討加強了。在智力活動和教學方面出現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動按階段形成的理論”和達維多夫的“教學中的概括類型”理論。(2)加強了同學校教育工作的聯繫,其中比較著名的是贊科夫的改革傳統的小學教學體制的實驗教學研究,提出了三條教學論的“新原則”,即以高難度進行教學的原則;以高速度進行教學的原則;理論知識起主導作用的原則。(3)對西方教育心理學的態度明顯變化,吸取了心理測驗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前蘇聯的教育心理學與兒童發展心理學相結合,由此出現了所謂的“年齡與教育心理學”並出版了有關的著作。

(四)我國教育心理學的發展

1908年,由日本小原又一著、房東嶽譯的《教育實用心理學》是我國出現的第一本有關教育心理學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編寫了我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以後潘菽等人也陸續編寫過一些教科書。直到1949年以前,多數是譯述西方的,少有創見。

建國初期受前蘇聯心理學影響較大,全面學習前蘇聯教育心理學方面的經驗,批判桑代克的理論及心理測驗技術。

20世紀60年代初,結合教育實際進行研究,研究範圍包括學習心理、德育心理、智育心理、學科心理、學生的個別差異等方面,並於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討論稿。

“**”期間,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研究一度中斷。“**”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機構、研究人員和研究領域不斷擴展。1980年出版的潘菽主編的《教育心理學》反映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某些新成就,也反映了我國教育心理學界的一般觀點和研究成果。以後相繼出版了許多有關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同時,許多專家、學者結合我國教育實際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空前繁榮。

目前,我國的教育心理學發展較快,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並正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

思考題

1.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2.簡述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概況。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