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局1:真假之人
三年後,南岱鄉的廂房中。
於樑坐在椅子上,目光中帶着一絲執念……三年的時光,猶如鈍刀,磨平了他的棱角,也讓他更加的睿智。
快到而立之年的於樑比以前更加成熟穩健,他深吸了一口氣,眼睛看向了桌子對面的一個還未成年的孩子身上。
“你,準備好了?”
於樑淡淡問道,語氣雖然平靜,仔細辨別之下,卻有着深深的擔憂。
因爲,他即將把自己唯一的弟子和親人送到一條不歸路上……三年前,他沒有阻止這個瘋狂的孩子,此時,已經無法再回頭了。
“是的,師傅。”,而李駒……不,此時已經叫膠東王李隆基的孩子,同樣給予了最冷靜的回答。
三年前,師徒兩人做了一件事,準確點說,應該是三個人……要“改頭換面”,沒有孫思邈的高超技藝,根本無法實現。
這位醫家好手本來並不打算幫忙,而於樑也不想強逼他……兩人都知道這是一條邪路,恐怕出了義無反顧的李駒外,並不想走出這一步。
然後他們終於抵不過現實……小皇子李隆基,死了!
誠然,這孩子是體弱多病,但卻突然暴斃,這結局是任何人都沒有想到的……而知"qing ren",只有於樑和孫思邈。
小皇子是被人殺的,殺人的人……是李駒!
這孩子鐵了心腸要取而代之,連於樑都感到陣陣後怕,他都不知道,李駒什麼時候像是換了一個人……如此陌生!
只是如此一來,他便沒有了別的選擇,小皇子一死,便代表着寧王歸位,他這南岱鄉被除名,是紛紛鐘的事。
所以於樑只能走出這一步,而孫思邈的理由,和他一樣……這位公子哥雖然耿直,但若於樑倒臺,裴家自然也倒臺,那麼他的姐姐裴夫人,就會被打入教司坊中。
這是孫思邈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怕是做出了昧着良心的第一次選擇,估計也是最後一次……事成之後,孫思邈便悄悄的離開了南岱鄉,雲遊四海,他發誓會用餘下的畢生光陰鑽研醫術,懸壺濟世來平衡自己的良心。
對於孫思邈能否守口如瓶,於樑並不擔心,他已經默認世上沒有其他人知道這個秘密。
這狸貓換太子的把戲,瞞過了所有人……不得不說,李駒的模仿能力惟妙惟肖,在修正了與李隆基不多的外觀差距後,兩人便是同樣一個人。
而這三年的時間裡,於樑更是傾囊相授,將自身全部本事傳授給了李駒。
這孩子,此時已經成爲了能夠獨當一面的人物,比起寧王,更有帝王之風。
“……我也相信你能做好,陛下招咱們兩人進京城,看來,他的大限也差不多到了。”
於樑摸着嘴角的鬍鬚,面沉如水……事實上,這個結果,三年前他便預料到了。
所以這三年來,他不予餘力的爲李駒鋪路,將自身黨羽充實起來,現在這孩子的麾下,已經有了足夠對抗寧王的資本,再也不是當初那種被迫擠壓的局面,分庭抗禮……甚至凌駕於對方之上。
“是的,我時刻準備着這一天……師傅你教給我的東西,我會派上用場了。”
李駒笑着,笑容中充滿了自信,“突厥人那邊發展的很快,我們大唐再不前進,可要被他們拉下了。”
於樑欣慰的點點頭,對李駒並沒有沉浸於權利帶來的膨脹感而滿意……事實上,這三年來,大唐的局勢算是慢慢惡化了。
阿史那婁龍爲老可汗發喪的消息很早就傳到了大唐本土,寧王派系果然提出要撕毀盟約,只是於樑以膠東王的名義上書信一封,反對這麼做……說穿了,表面上看,這是他和寧王之間的博弈,但於樑知道,真正決定走向的人,還在宮裡。
而皇帝的回答,則是駁回了寧王的要求。
這讓於樑長舒了一口氣,也感受到了宮中那位主兒已經步入了暮年……但凡還有一點身體本錢,那位君王肯定會選擇抓住着立下不世之功的機會。
可是,他沒有,而是選擇了讓齊王代管一下朝政……這說明,他的確老了。
所以大唐和突厥之間又一次躲過了兵戎相見的導火索,而阿史那婁龍很快的穩定了突厥內部局勢,收攏人心,逐漸坐穩了汗位。
而大唐這邊,在齊王的主理朝政下,看似風調雨順,卻因爲寧王派系的陽奉陰違,而漸漸陷入到了隱藏的內耗中去。
此消彼長,不出十年,於樑相信不對等的力量帶來的,就是真正的禍端。
唯一的好消息便是,李駒終於要進京城了……帶着自己認真執教了三年的學習成果,這孩子一旦上位,必然能有一番作爲。
師徒兩人相視一笑,雙雙走出了房門……外面,車馬早已經準備就緒,在揚起的滾滾塵埃中,一行隊伍緩緩駛向了遠方。
十天後,長安城中。
於樑一行人的車馬進入到了城中,他和李駒二人,則被太監帶入到了內宮裡。
還是老熟人高太監接待的他……這人顫顫巍巍,行將就木,看到於樑後,露出的已經不是公式般的笑容,而是朋友之間的微笑。
他將李駒帶到了內宮中,足足兩個時辰後,才轉回來,對着於樑笑道,“於大人,陛下對小皇子非常滿意。”
於樑微微頷首,這是他早就預料到的結果,那孩子,已經是個合格的繼承人……除了血統,他能夠理所當然的勝任這個位置。
“陛下還請於大人進去一敘。”
末了,高太監又笑着說道,做了個請的手勢。
於樑來到了御書房中,進屋後立刻感受到了這裡溫度高的發燙……他的目光看向了坐在躺椅上的皇帝,這位爺渾身上下裹在鵝毛大衣中,雙眼已經失去了往日的精明與神采。
此時的他……只是一個老人。
於樑再次感嘆到了歲月不饒人,隨即行了一禮道,“陛下,臣於樑覲見。”
“……你不用那麼客套,不過幾年時間,你是什麼樣的性子,朕還沒有忘記。”,皇帝輕輕揮了揮手,看了他半天后,才點頭道,“三年來,你辛苦了,隆基成長的很快,我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