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9章 世紀大和解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奮鬥在盛唐 > 奮鬥在盛唐 > 

第1439章 世紀大和解

第1439章 世紀大和解

兩個月後,長安城外,十里長庭。

崔耕帶着五千兵馬,護送着韋后的靈柩,緩緩行來。對面來迎接之人,正是大唐天子李隆基帶着大唐的文武百官。

從禮儀的角度來講,李隆基的禮節過重的不是一點半點。

按說,只有有了滅國之功的大將回來,皇帝纔可能親迎。注意,只是可能而已。

現在李隆基親自迎接韋后的靈柩,是鬧哪樣?

君臣見禮已畢,崔耕道:“陛下親自出迎,微臣不勝惶恐,這是不是,呃……太過分了一點兒?”

“過分嗎?朕可不這麼覺得。”李隆基非常熱情地道:“這靈柩說起來,是朕的伯母的,難道朕不該出迎?越王你爲我大唐南征北討,東擋西殺,立下了潑天的功勞,難道朕不該出迎?”

“呃……”

崔耕暗暗腹誹,照你這麼說,當然應該出迎。但問題是,你什麼時候這麼通情達理了呢?我還真有點不習慣。

最後,還是那句話,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啊!

崔耕心中一凜,敷衍道:“陛下言重了,微臣愧不敢當。”

“哪裡,越王請隨朕來。”

接下來,李隆基更爲熱情,竟要和他同乘御輦。這多麼牛逼?要知道,這幾乎相當於和皇帝平起平坐了。

崔耕趕緊拒絕,李隆基卻振振有詞,道:“這有什麼?想當初,周文王爲姜子牙推車,纔有了大周八百年的基業。如今朕不欲讓先賢專美於前,難道崔愛卿卻不想爲大唐效力嗎?”

“哪裡,既如此,微臣領命。”

崔耕和李隆基一起,乘着御輦,進了明德門。

往街道兩旁望去,但見可了不得了,道路兩旁,無數百姓跪得整整齊齊。

人們齊聲呼喝者;“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越王千歲千千歲。”

非但如此,還有各種橫幅打出。比如“越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點金聖手,澤被蒼生”,“青天之名,飄香九州”,“長安百姓歡迎越王”……等等。

然而,你以爲這就是最熱烈的歡迎了嗎?還沒有。

車隊繼續前行,在宣武門前停下,崔耕和李隆基邁步登上了城門樓。

玄武門前廣場上的百姓,足有近萬之衆,黑壓壓的一大片,幾乎將場地完全塞滿。

李隆基手持一張聖旨,開始親自高聲誦讀。

這種聖旨有個專門的名目,叫罪己詔。是皇帝覺得自己錯了的時候,發佈詔書,對天下萬民承認錯誤。

一般這種詔書,既不用皇帝自己寫,也不用皇帝自己念。但是今天,李隆基竟然親自誦讀,真是足見誠意了。

在這份罪己詔裡,李隆基表示,自己年少之時,性格衝動,雖然出心是好的,但也做了不少錯事。

比如唐隆政變吧,雖然韋后做的不對,但還沒到“失德”的地步嘛,自己可以嘗試着勸諫的,不一定就要發動軍事政變。

這當然是純屬扯淡了。

不過重點不是這個,又過了一會兒,李隆基表示,自己之前對越王有過許多誤會,現在深深後悔。

自己已經意識到了,崔耕乃是真正的國之幹臣,希望崔耕這次來了,就莫走了。

請崔耕爲尚書左僕射,中書門下平章事,輔佐自己,造福天下萬民。

最後,李隆基甚至衝着崔耕一躬身,道:“朕既代表自己,也代表天下萬民,求求越王了,你……留下來吧!”

玄武門下的百姓們甚至在有心人的鼓動下,高呼道:“請越王留下來!”

“請越王留下來!”

“越王不出,奈蒼生何啊?”

……

崔耕到了現在,才明白李隆基究竟想幹啥利用自己愛惜羽毛的特點,用情勢相逼迫,對自己進行一場,不是軟禁的軟禁。

把自己陷在長安,沒辦法繼續發展實力,對朝廷加重威脅。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這也說明李隆基的確是對自己沒啥好辦法了,纔出此下策。

自己該不該答應呢?

崔耕心思一轉,還是決定暫且答應下來。

一來,自己的確想在長安待上一段時間。按道理說,大唐宰相是像走馬燈一樣,替換個不停。自己過段時間走了,也算不得食言而肥。

二來,李隆基今日的所爲,堪稱仁至義盡了。自己若不有所表示,恐怕會弄得人心惶惶,以爲自己真想造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嶺南道和朝廷的關係不可能永遠維持現狀,遲早會重新統一。到底以什麼形勢統一,是可以商榷的。如果能夠和解,自己也願意做出嘗試。

想到這裡,崔耕深施一禮,道‘:“既然如此,微臣……領命1”

“好!好啊!”

李隆基高興得擡頭紋都開了,道:“有崔愛卿輔佐,朕的大唐定當繁榮昌盛,遠勝前朝!朕宣佈……爲了慶祝越王爲相,今晚金吾不禁!”

“萬歲!萬歲!萬萬歲!”

長安執行宵禁是最嚴的,按說,除了元宵三日外從不破例。今日李隆基親自下旨,臺下的百姓們,頓時歡聲雷動。

……

……

韋后安葬,得鑿開中宗皇帝的陵寢,一切皆有定製,自有朝廷負責,崔耕不用擔心。

就這樣,崔耕在長安住了下來。

李隆基做戲做全套,不僅真的封他做了宰相,而且實際權力也給了,崔耕又重新品味了一下大唐宰相的生活。當然,他也非常自覺的,少插手人事和軍事之事。

這一日乃是休沐日,崔耕帶上楊玄琰和宋根海,溜溜達達出了府,往牡丹園一行。

所謂牡丹園,就是公孫幼娘開的一處所在,裡面美景如畫,既可供遊人休閒,又可以免費提供貧寒士子飯食。

當初則天皇帝秉政,太子李顯遭二張兄弟步步緊逼,地位岌岌可危。崔耕化名崔英,來到洛陽城,爲李顯排憂解難。

在這過程中,崔耕與公孫幼娘重逢,甚至在此和公孫幼娘假定親。後來崔英詐死脫身,公孫幼娘重開牡丹園,爲崔耕招攬人才。

只是後來,公孫幼娘忽然生了一場重病難以理事,洛陽的牡丹園就漸漸荒廢。

等幾年後,公孫幼娘病好了,唐隆政變就在眼前,崔耕隨時可能遭不測之禍。

崔耕不想公孫幼娘這個自己少年時的“夢中情~人”牽扯其中,洛陽牡丹園也沒有重開。崔耕甚至故意減少和公孫幼孃的聯繫,以至於二人之間的關係,根本就沒什麼人知曉。

李隆基拔除崔耕安插在長安城的間諜時,也沒牽連到公孫幼娘。

至於現在這長安的牡丹園,卻不是公孫幼娘爲崔耕所開,卻是受了李林甫和張九齡的請託。

崔耕化名崔英入長安時,曾經做了一段時間的“吏部考功員外郎”親筆點了李林甫和張九齡中進士。

換言之,崔英就成了李林甫和張九齡的老師,恩情深重。

崔英已經死了,二人要報師恩,那就只能報答公孫幼娘,這個崔英的“遺孀”。

如今李林甫和張九齡都官居宰相,就出了一筆錢,請公孫幼娘在長安重開牡丹園,也算紀念先師了。

所以,開這牡丹園,本質上是李林甫和張九齡作秀,買個好名聲。

崔耕今日到這牡丹園來,當然是和公孫幼娘商量商量,怎麼藉着她的掩護和李持盈碰個頭。

要不然,崔耕身邊盯梢的太多,跟李持盈會面怎麼解釋?現在好了,遊園偶遇麼,非常合理。

簡短截說,崔耕一行人進了牡丹園。報了身份之後,就在小丫鬟的引領下,往公孫幼孃的閨房方向而來。

開玩笑,名揚天下的越王千歲,除了李隆基,見誰不能馬上就見啊。公孫幼娘又是長安的風雲人物,無人能在這個問題上做文章。

然而,崔耕等人還沒走到呢,就忽然聽到一陣淒厲的女子叫聲,從一個院落內傳來。、

“殺!殺人啦!”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